一年一度的七夕节,被大家认为是中国传统的“情人节”,然而从古代来看,七夕节和情侣的关系并不大,七夕节的出现,主要源于古人对星座的研究——古人发现了“织女星”和“牛宿星”,两颗星星隔着天河,就被称为“牛郎织女”。
七夕作为一个节日,主要在汉朝的时候流行,当时七夕主要是祭拜织女,祈求自己“心灵手巧”,因此也叫做“乞巧节”,一般是女性的节日,尤其是未出嫁的女性。
随着时间的发展,在某些地区,开始逐渐形成七夕节寻找如意郎君的习俗,之后开始逐渐流行,在节日的时候,女性梳妆打扮,度过七夕找到如意郎。
古时候七夕还没有关于爱情的寓意,大家在七夕这天,女性都会结伴玩游戏或者比赛,向织女祭拜,希望让自己“心灵手巧”。
穿针是比较常见的乞巧方式,大家坐在一起用五彩丝线穿针,谁先穿过去,谁就能得到最多的“巧”。
由于“织女”带有“zhi”的发音,因此七夕在很长一段时间,与蜘蛛知网有很大的关系。
随着时间的发展,七夕节开始利用蜘蛛乞巧。在节日当天,女性带着自己抓到的蜘蛛,放到月光底下等待蜘蛛结网,谁的蜘蛛结网多而密,谁就能得到织女心灵手巧的祝福。
七夕的庆祝方式,主要都是通过女性日常的工具乞巧,后来还有投绣花针到湖中,看绣花针在太阳下的影子,能不能形成花鸟鱼虫,从而乞巧。
到了汉朝,七夕节又增加了一层炫耀的意味,大家会在七夕节这一天晒书,把书本拿到外面晾晒,此时一些大户人家就可以借此机会炫耀自己书香门第,藏书较多!
七月初七,女性拜织女,男性摆魁星。女性希望自己“心灵手巧”,男性希望自己“状元及第”!
七夕的故事传说中,两人七月初七相聚,当有鸡鸣报晓时,两人就要分开,因此七月初七就有了吃鸡的传统,好让两人可以一直相聚,没有鸡鸣报晓!
桂圆、红枣、榛子、花生、瓜子,被称为五子,拜织女的时候要带着五子,祈求多子多福,同时也是七夕佳节的消遣零食。
古时候,七夕夜晚,瓜果会吸引蜘蛛在上面结网,从而为织女乞巧,后来这个习俗逐渐被取代,瓜果却一直是七夕节的必备美食。
巧果是北方度过七夕的传统美食,是一种面食甜点,用面粉白砂糖等和面,制作成小巧的点心模样,之后就可以在锅上烙熟食用。
巧果在北宋时期非常常见,并且各式各样非常丰富,传说巧果这种食物感动上天,最终赦免的牛郎织女,让两人牵了红线。因此巧果制作完成后,一般会用红线串起来,当成小饰品,可以在七夕节装饰自己,也可以吃~